
“妈妈给你带了你爱吃的水果证券配资网,放在门口了。”她轻声说道,声音几乎听不见。这是咨询师为她设计的第一次破冰尝试。这个看似普通的家庭正经历着亲子关系断裂的痛苦——孩子拒绝见所有外人,整日待在贴有“生人勿进”的卧室,生活颓废,与父母几乎零交流。
这一切的困境,早在男孩的童年便埋下了伏笔。父母因专注于事业长期缺位,导致与孩子的情感连接断裂。
四年级时,男孩首次出现抑郁症状与躯体反应,家长虽带其就医,但未正视“亲情缺失”这一核心问题。
问题爆发:多年积困与家庭失序
在寻求专业帮助前,这个家庭已经历了多年的挣扎。男孩的心理困境并非突然出现,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。童年期缺乏父母陪伴,导致他与父母的情感连接严重断裂。
四年级时,男孩首次表现出抑郁症状和躯体反应,家长虽然带他就医,但治疗仅停留在症状层面,没有触及“亲情缺失”这一核心问题,更未从家庭互动模式上进行调整。
进入青春期后,问题进一步恶化。在咨询启动前一个月,男孩的心理状态急剧下滑,从最初的沉默寡言,发展为抗拒见所有外人。
他整日待在自己卧室,房间门上贴着“生人勿进”的字条,拒绝上学,生活颓废。家长尝试沟通却毫无效果,终于意识到问题严重性,决定寻求专业帮助。
咨询初期:聚焦家长成长,奠定改变基础
在最初的两周,咨询师并没有急于接触孩子,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家长身上。首次咨询中,咨询师与家长进行了深度沟通,一方面给予情感支持,缓解他们的焦虑;另一方面引导家长正视孩子“不愿上学、抗拒沟通”的现状。
第二次咨询延续了家长赋能的主题。针对家长提出的“不知如何与孩子说话”“看到孩子颓废就急躁”等问题,咨询师提供了具体的沟通技巧。这些技巧包括积极倾听、使用“我”语句表达感受,以及选择合适时机进行沟通。
同时,家庭正式加入了每月一次的线下家长实修班。通过团体活动,家长可以与其他面临类似问题的家庭交流经验,咨询师则现场答疑,帮助他们梳理教育困惑。
上门破冰:推动亲子对话的关键转折
第三周的第三次咨询成为整个咨询过程的关键转折点。为了降低孩子的抵触感,咨询师以妈妈“书友”的身份上门拜访。
初见时,孩子仍然感到不安,躲进卧室拒绝见面。咨询师当场引导家长观察孩子“抗拒背后的不安”,并设计了三次循序渐进地破冰尝试。
第一次,妈妈在房门口轻声说:“妈妈给你带了爱吃的水果,放在门口了。”门口传来细微的响动,但门依然紧闭。第二次,妈妈敲门后说:“刚刚和阿姨聊天,想起你小时候喜欢的玩具,要不要一起找找?”门内依然没有回应,但紧张气氛似乎有所缓和。第三次尝试时,妈妈终于得到了孩子的回应。简短的对话中,孩子表达了“觉得没人懂自己”的内心想法,这初步打破了亲子间的沟通壁垒。
修复夫妻关系:推动爸爸归位
第五周的第四次咨询中,爸爸被邀请参与咨询,焦点转向了夫妻关系矛盾。咨询师发现,妈妈因长期承担教育压力变得强势,爸爸则因愧疚与无措选择逃避。
咨询师帮助两人化解矛盾,引导妈妈适当“示弱”,回归柔软;同时明确爸爸的角色责任,鼓励他从“零陪伴”开始行动。
在接下来的第6-8周,爸爸逐步落实陪伴计划。从一周0次陪伴,到第6周实现1次户外散步,第7-8周增至每周3次,每次固定1小时。他陪孩子聊游戏、聊校园趣事,逐步重建父子信任。
与此同时,线上家长赋能群同步发挥作用。妈妈每日在群内反馈问题,如“今天孩子愿意和爸爸多说两句话了”“又忍不住唠叨了”。导学实时回应、耐心赋能,直到妈妈表示“这次有进步”才结束沟通。
经过两个月的系统咨询,家庭状态发生了显著改变。在后续一个月的追踪期内,这种积极变化持续向好。
如今,这个家庭保留了每周一、三、五晚7点的固定亲子时间,以及周六上午的户外散步。爸爸不再逃避家庭责任,妈妈也学会了倾听而非指责。
线下家长实修班仍在每月固定时间开展,线上赋能群保持活跃,确保这个家庭在遇到新问题时能及时获得支持。
文:番禺融媒记者刘莉 通讯员姚姚
盈富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